绿水青山浙BA:从“硬汉”到“篮球奶爸”的诚信之路
篮球与热爱: 从年轻梦想到责任传承
“你非常热爱篮球吗?”“倘若可以,我愿意一辈子投入于篮球之中。”七年前,21岁的陈洋在杭州师范大学体育馆的一角,满脸汗水地说出了这句话,尽管左手的骨裂仍让他隐隐作痛。在之前的SCBA联赛中,尽管忍受着骨折的疼痛,他仍然拼尽全力完成了全场,汗水与疼痛交织,浸湿了他的球衣。七年后,在浙BA赛场上,杭州赛区的重头戏中,上城队以104:74大胜拱墅队,他狂砍31分,赢得全场观众的喝彩。当他下场时,3岁的儿子扑到他怀里,兴奋地喊着“爸爸真棒”,并送上一个亲吻。他笑着揉了揉孩子的头,眼里的光芒与七年前说出那句话时一模一样。
信仰与成长: 从“小鲜肉”到“陈老师”
出生于1997年的陈洋,身高1米89,阳光的笑容让他看起来就是标准的“小鲜肉”。但在这份“鲜”中,深藏着他18年的篮球之路。“初一时第一次接触篮球,就像被施了魔法,尽管经历了诸如脚踝扭伤和手指骨折等伤痛,依然让我着迷。”即便医生建议他静养,他也常常偷偷溜去球场,“闲不住,就想摸球。”曾获得2015年浙江省大学篮球联赛冠军和2016-2019年浙江省大学生优秀运动员等荣誉,这些背后是他无数次的刻苦训练。大学时期,他对篮球的理解也曾稍显浮躁,直到教练郦飞的一句“篮球不是一个人的秀”点醒了他。现如今,在浙BA赛场上,当他被问及是否希望刷新69分的个人纪录时,他毫不犹豫地回答:“球队的胜利才是最重要的,个人得分并不重要。”
教学和传承: 新身份下的篮球情怀
现在的陈洋,已是杭州市采荷中学的“陈老师”。执教七年来,他的学生高紫涵记得他常说“训练时流下的每一滴汗水都是进步”,恰似他七年前在健身房用弹力带练习肌肉群的情景,及在橄榄球场上和队友拼搏留下的淤青。对篮球的执着,从大学的操场延伸到了中学的体育馆。
热爱的传承与家庭责任
七年前提到篮球时,陈洋的眼中闪现出光芒:“科比的意志力,我希望能一辈子学习。”当时他在左手骨折的情况下,依然练习右手运球,只是为了不让手生疏。如今,手臂上多了几道浅浅的疤痕,那是他陪学生训练时留下的痕迹。而更加温暖的变化则发生在赛后的球场上。3岁的儿子天真地喊着“小篮球我能拍50个”,陈洋蹲下与孩子击掌,仿佛当年郦飞教练拍着他的肩膀说:“慢慢来。”他希望通过大型比赛让孩子见证爸爸在场上的样子,眼中透出当年带伤打球的狠劲,温柔中又流露出责任感。正如七年前父母的支持让他追逐热爱,如今他将这份支持化为给儿子的篮球启蒙课。边上的学生们纷纷喊着“陈老师好棒”,而场下孩子则在数着“1、2、3……”拍球。对篮球的热爱,成了一场跨越代际的接力,而他关于“一辈子打篮球”的约定,依然在继续书写。
金年会金字招牌诚信至上,让我们在这条篮球道路上,传承的不仅是运动的激情,更是对热爱的坚持与对未来的承诺。
发表评论